城市传播与治理
城市传播与治理
师:

态:已更完

时:61

至:61

长:7小时 33分钟 4

期:2025年08月08日

新:2025年09月30日

收藏
分享
度:基础
数:10
课程简介

在全球竞争环境下,中国城市的不断转型和发展不仅对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进程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且为全球城市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特别是从传播角度来看,中国城市的发展故事为全球城市的沟通与治理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案例。基于此,本课程立足于传播学与公共管理的深度交叉领域,旨在阐明传播对城市治理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作用,填补国内高校在“城市传播”与“城市治理”融合领域的教学缝隙。课程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案例讲解,依托城市研究的学术网络支持,深入解析中国城市发展的复杂面貌及其在传播方面的独特策略,深化国内外学生对于中国城市发展路径、治理决策的复杂性,引导学生清晰地了解城市治理和传播之间的底层逻辑,以及传播在城市治理中的有效参与和促进作用。通过全面介绍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分析传播在城市发展与治理过程中的应用与影响,鼓励学生运用整合性视角,探索运用传播与媒体进行城市治理活动的思维、能力和手段,使他们成为懂城市、懂管理、懂传播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此外,本课程还致力于培养学生在慕课环境中的学习和交流能力,通过参与关于城市治理的讨论,能够为中国城市发展提供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先修知识

传播学、公共管理学


PART.01
一、课程优势

首先,本课程已开设线下课程,在本科生中收获了积极的正面反馈和显著的教学成果。学生们在教学评估中表达了对本课程的高度认可,他们表示通过这门课,不仅深入理解了中国城市发展的逻辑、传播与治理的核心意义,还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策略与治理挑战有了更加深刻的洞察。在此基础上,本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并取得了显著成绩:2022年,指导两个项目分别获得“互联网+”校级立项和北京市立项;2023年,指导四个项目分别获得“互联网+”校级立项、“行观天下杯”全国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大赛本科生组二等奖、研究生组三等奖、“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一等奖、北京市二等奖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内立项等荣誉。这些成果验证了课程在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方面的有效性,也展现出课程在激发学生发展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推动作用。

其次,课程主讲教师在该领域具有丰富的成果累积和实践经验。作为该课程主讲教师,在城市传播与治理研究领域拥有近十六年研究与实践经验。期间,已出版相关著作4部,发表三十余篇相关领域研究论文,并主持十余项研究项目,为多个城市和区域设计传播治理方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案例积累。这些研究和实践案例不仅为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还确保了教学材料的真实性和多样性。此外,专著《城市传播与治理:数字化时代的中国实践》即将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于今年与慕课上线同期出版,此书将作为本课程的配套教材,为提升课程的学术质量和教学效果提供重要支持。


PART.02
二、课程特色

相比现有类似课程,本课程突破传统单一学科视角,以“传播赋能治理”为核心框架,系统整合传播学、公共管理等多元学科理论,形成“媒介化治理”授课体系。因此本课程具有以下特色。

首先,本课程侧重于城市传播和治理领域的知识,涵盖城市发展中的沟通、传播和治理方面的内容,更加关注当代城市发展挑战和解决方案。其次,本课程更加注重实践应用,引导学生关注如何在实际城市环境中进行传播和治理工作。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现实场景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技能。再者,本课程更侧重于教授学生如何将传播和治理理论应用于实际城市管理中,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最后,本课程具备学科融合视角,会涉及更多的领域如城市文化、品牌塑造、危机管理、政府治理等,为学生提供学科融合视角和知识储备。


PART.03
三、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内容重点关注城市传播与城市治理交叉领域,特别关注传播形态和媒介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路径和案例。以中国城市为例,深入讲解传播参与城市治理的智能化、高效化、个性化和温度化过程。课程各章节将围绕城市传播与治理的不同方面展开,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城市在媒介化时代的治理创新路径和发展趋势。


开课机构



授课教师

中国传媒大学 区域国别传播研究院

副教授


刘新鑫,中国传媒大学区域国别传播研究院北欧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际公关协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欧美同学会北欧分会理事,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首都科学决策委员会副秘书长,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曾出版著作4本,国内外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先后参与、主持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省部级项目十余项。作为城市品牌传播与治理专家常年受邀为各级政府、企业开展咨询与培训讲座。


课程章节

第一章 城市的本质

一、何为城市?

二、何为城市化?

三、你不能不知的城市学派

第二章 城市治理

一、何为城市治理?

二、我国城市治理的历史演变

三、我国超大城市治理的独特经验

四、新时代我国城市治理的转向与实践

五、数字孪生技术下的城市治理新模式:敏捷治理

第三章 何为城市传播?

一、传播的起源与发展

二、传播学的多学科视角与经典模型

三、传播的定义与属性

四、传播的构成要素与功能

五、城市传播的内涵与意义

六、城市传播的三大核心作用

七、传播学“5W”模型中的城市传播

八、城市传播的实施路径

九、城市传播的未来与挑战

第四章 城市治理图景中的传播力量

一、政府传播 :传播驱动参与式治理

二、城市品牌 :传播赋能城市认同与竞争力提升

三、危机传播与应急管理:敏捷治理中的传播协作

四、数字技术:数字传播重塑城市治理逻辑

第五章 城市传播中的治理创新

一、传播技术驱动的创新治理

二、协同治理中的传播创新

三、新型传播工具与治理理念的结合

四、传播创新的成效与未来

第六章 城市传播内容的转向与中国城市治理实践

一、城市传播内容的转向

二、中国城市治理的实践发展

三、未来城市图景:从传播到治理的智慧协同

第七章 城市传播与治理的时代价值和挑战

一、传播赋能新时代城市治理的理想图景

二、城市治理中的传播伦理与挑战

三、传播赋能城市治理的理论深化

课程目录
  • 开篇 城市传播与治理
  • 第一章 城市的本质
  • 第二章 城市治理
  • 第三章 何为城市传播?
  • 第四章 城市治理图景中的传播力量
  • 第五章 城市传播中的治理创新
  • 第六章 城市传播内容的转向与中国城市治理实践
  • 第七章 城市传播与治理的时代价值和挑战
展开更多
动态
加载更多
课程需知
本课程立足于传播学与公共管理的交叉领域,以“传播赋能治理”为核心框架,聚焦中国城市发展的实践案例与理论探索。课程突破传统单一学科视角,融合城市文化、品牌塑造、危机管理等多领域知识,强调实践应用与学科融合。课程配套专著《城市传播与治理:数字化时代的中国实践》作为教材,并结合丰富的真实案例与学科竞赛资源(如“互联网+”“挑战杯”等),帮助学生通过慕课学习与互动讨论,深入理解中国城市治理的底层逻辑与传播策略。
老师告诉你能学到什么?
1.跨学科理论体系:掌握传播学与公共管理在城市治理中的融合理论,理解“媒介化治理”如何推动城市智能化、高效化与人性化发展。
2.中国城市实践洞察:通过分析中国城市化历程中的典型案例,学习传播如何参与治理决策、化解危机、塑造城市品牌,形成对中国特色现代化路径的深刻认知。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运用传播工具(如新媒体、数据技术)设计治理方案的能力,培养在城市文化推广、政府沟通、危机应对等场景中的实践技能。
4.复合型思维与视野:形成整合性视角,探索传播与治理协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成长为懂城市、懂管理、懂传播的复合型人才。
5.慕课学习与协作能力:通过在线研讨与项目实践,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并学会在全球化语境中提出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创新观点。
授课老师
刘新鑫
刘新鑫

中国传媒大学

关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