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现代出版

Modern Publishing

中文核心CSSCI
《现代出版》,由教育部主管,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主办。刊物以宣传党和国家出版政策,弘扬现代出版文化,反映改革发展动态,交流理论研究成果,服务现代出版事业为宗旨,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刊物逢单月20日出版,邮发代码:80-431,定价20元,单期112个版面,设有“本刊特稿”“理论前沿”“媒体融合与传播”“出版名家”“出版经营与管理”“出版史研究”“出版教育研究”“实践视域”“出版人圆桌论坛”等栏目,并不定期推出专题研究。
展开
主办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国际刊号:2095-0330创刊时间:1994-08-27主管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国内刊号:11-5979/G2出刊周期:月刊
集刊推荐
更多 >>
最新文章
更多 >>
在“视觉修辞”视野下,图像的“出场”超越了纯粹的司法话语框架,重构了举证过程中的权力关系,人的证言的效力面临被稀释的风险。视频监控作为“媒介的威力”在舆论引导进程中一览无余,视频监控已经超越事件建构的媒介性而开始获得独立的叙事主体性,让以往在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处于中心地位的“记者”有成为叙事附庸的可能。在面对势不可挡的技术变革带来的主体性焦虑时,我们要在技术发展的洪流中再次发挥“人”的作用,思考如何让“人”不被边缘化。
关键词: “视觉修辞”网络舆论视频监控媒介学
黄浩宇作者《现代出版》2025年第5期总第165期90 - 982025年05月 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5.05.009
我国社科学术期刊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具有清晰的理论逻辑、事实逻辑和方法逻辑,三者构成了社科学术期刊推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逻辑闭环和价值闭环。理论逻辑体现为,社科学术期刊贡献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动力机制。事实逻辑体现为,社科学术期刊在推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方面面临现实挑战,影响理论逻辑的展开,不适应加快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新形势新要求,应积极回应挑战。方法逻辑体现为,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社科学术期刊推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系统性、建设性举措,同步推进社科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和自主知识体系高质量构建。
关键词: 社科学术期刊自主知识体系理论逻辑事实逻辑方法逻辑
张金来曾白凌作者《现代出版》2025年第5期总第165期81 - 892025年05月 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5.05.008
科研管理界为了方便科研评估,将学术论文评价捆绑于学术期刊评价系统,由此赋予了学术期刊相应的科研评价权力,从而牵动了一系列的利益链条,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学术期刊评价系统越来越转向为科研管理服务,逐渐增加被引指标权重;学界因此积极炮制高被引论文;学术期刊界绞尽脑汁提高被引率,陷于“做自己”还是“随风起舞”的两难处境。务实的解决之道是将“破五唯”政策真正贯彻落实下去。
关键词: 论文评价期刊评价以刊评文科研利益
赵均作者《现代出版》2025年第5期总第165期71 - 802025年05月 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5.05.007
构建中国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推动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专业创新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服务文化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中国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四个基本向度分别是坚守魂脉、守望根脉、融通血脉、秉承学脉。持续推进中国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发展,将为文化强国、出版强国建设提供有力学理支撑和人才支持,促进中国出版和出版学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
万安伦李梦竹作者《现代出版》2025年第5期总第165期60 - 702025年05月 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5.05.006
既有数字鸿沟的叙事以连接不足为导向,使得接入与使用会产生特定的益处成为数字鸿沟研究的主流视角,但随着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数字技术的下沉扩散,连接不足日渐得到弥补并转向连接过剩,致使过度使用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由此引发了数字实践中的拒绝不平等,而传统的数字鸿沟理论难以解释这一现象。拒绝沟的提出可描述这种新的社会不平等,并丰富第二层数字鸿沟的内容,构成理解数字鸿沟的新维度。拒绝沟研究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它指涉连接过剩时代个体精神层面的生存困境和数字福祉问题,研究者应予以关注并思考如何缓和。
关键词: 拒绝沟数字鸿沟连接过剩数字拒绝实践新维度
龙小农张玉作者《现代出版》2025年第5期总第165期50 - 592025年05月 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5.05.005
蓝牙耳机的界面化命名深度介入用户的感官体验与社交互动。青年用户在命名的动机、过程与内容中展现出五类技术物人格化策略:实用功能型、情感投射型、感官延伸型、社交功能型与自我表达型。命名行为在情感诉求和主体构建的具体过程中得以呈现,重构新型主客体关系,在具身媒介实践中实现意义再生产。耳机由此从中性设备转化为具有人格特质的媒介,成为用户认同、社交身份与情感互动的表达接口,反映出青年群体在智能媒介环境中日常交往与自我建构的独特路径。
关键词: 蓝牙耳机技术物人格化人机共生媒介物质性
周小丁郭晴作者《现代出版》2025年第5期总第165期41 - 492025年05月 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5.05.004
快递物通过表征指涉转化,形成数据基础设施化这一非表征实践,二者相互勾连和叠写,塑造了表征与非表征共时运作的生态逻辑。其中,数字技术的转介使得快递物实现了三重数字化表征:一是可编程性的转化与条形码的生成;二是自创生系统的嵌入与数据流的呈现;三是人机协同的转译与取件码的形成。而快递物实现数字化表征后,其能指形式成为物质性的非表征数码物,从条形码的基底性、数据流的后勤性与取件码的决断性三个维度形塑了物流数据实践。数字系统表征过程与非表征实践提示了传播学研究中不同理论范式相互转化和对话的可能性,也为新技术语境下的数据实践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考域。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表征非表征物流数据实践
林颖魏梦婷作者《现代出版》2025年第5期总第165期31 - 402025年05月 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5.05.003
海德格尔就“回归存在”对“此在”([emphasis role="italic"]Dasein[/emphasis])所作的本体论结构分析,揭示了“此在”在本体论存在维度与本体存在维度间的互属和挪用([emphasis role="italic"]Ereignis[/emphasis])关系,强调了“此在”的存在过程既是一个真理解蔽的过程,又是一个基于关系网络的动态过程。“此在”于是在本体意义上具有了诸多可能性,显示了大写存在的未来特征。“此在”的结构是一切有意义存在之“原始超验结构”,该结构既确定了“媒介研究”中不同于以往传统形而上学的媒介本体类型(个体、关系过程、装置等),又形塑了以“此在”挪用关系网络为基础的媒介伦理之“生态学伦理”想象。
关键词: 回归存在真理解蔽主体性媒介本体生态学伦理
朱振明作者《现代出版》2025年第5期总第165期21 - 302025年05月 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5.05.002
作为一种新兴的修辞观念与形式,邀请修辞的诞生,向传统修辞观念中的“劝服”模式发起挑战,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对话观念的“邀请”模式。无论是古典修辞学的劝服观,还是新修辞学的同一观,本质上都体现为一种以修辞者为中心的理论话语,强调对接受者施加影响乃至控制。受到女性主义修辞学的影响和启发,邀请修辞旨在改写修辞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说服或霸权关系。所谓邀请修辞,意为一种基于平等、尊重、自由、对话、共同理解之交往观念的修辞形式与实践。邀请修辞的理论框架主要体现为修辞动机维度的共同理解目标之设定,修辞行为维度的平等互惠关系之建构,以及修辞文化维度的自由认知模式之形成。作为一种新兴的修辞范式,邀请修辞在价值论、认识论、本体论上都呈现出有别于传统修辞学的理论本质。当接受者被“邀请”到一个平等、自由的修辞世界时,邀请修辞不仅意味着一种重构社会交往模式和秩序的修辞实践,而且意味着一种动态的、协作的、参与性的知识生产范式,由此诞生了一种新兴的知识形态——邀请性知识。
关键词: 邀请修辞女性主义修辞学修辞实践认知自由邀请性知识
刘涛刘锦鹏作者《现代出版》2025年第5期总第165期7 - 202025年05月 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5.05.001
互联网平台经历了若干代发展,每一代都具有媒介这一基本属性。作为媒介的平台推动了人与内容关系的变革,这既包括人与内容的连接机制变化,也包括人对内容的使用动机与方法演变。平台媒介也深度影响着人与人的关系,它们拓展与塑造人们的社交互动与社会关系,影响公共空间的交流,还对社会关系结构产生深层影响。平台孕育各种新的资源,为用户之间的资源链接提供多种可能,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这些资源。平台不仅具有媒介属性,也在多个层面推动、构建人的媒介化生存。展望未来,新一代智能平台将带来新的关系模式和新的媒介特质,一些风险也需要防范。
关键词: 平台媒介性智能平台媒介化
彭兰作者《现代出版》2025年第4期总第164期7 - 182025年04月 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5.04.001